在无锡南长街的百年老店"王兴记"后厨,58岁的老师傅李国平正将糯米粉团揉捏成玉兰花苞的形状,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真正的花瓣。"这手法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每个褶子都要捏出十二道纹路才合格。"李师傅边说边将包着鲜肉馅的"花苞"放入蒸笼。这道形似玉兰、内藏乾坤的无锡传统点心,近日被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形美馅鲜、软糯不粘"的独特风味引发美食博主争相打卡。
据无锡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市能完整掌握传统玉兰饼制作技艺的师傅不足30人,年产量约50吨。与普通糯米点心不同,玉兰饼必须选用太湖糯米和本地黑毛猪前腿肉,经过"三揉三醒"工艺,蒸制时要用松木笼屉。美团数据显示,今年"玉兰饼"搜索量同比上涨280%,老字号推出的"四时花韵"礼盒上线当日售罄。抖音"非遗美食"话题下,老师傅用竹刀在饼胚上雕出花瓣纹路的视频获得9600万次播放。正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无锡篇的导演透露,特写下玉兰饼在蒸汽中缓缓"绽放"的画面,完美诠释了"以食塑形"的烹饪智慧。
现代工艺让这道时令点心突破季节限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发的速冻技术,使玉兰饼解冻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原始口感。本地企业开发的即食装玉兰饼,采用微波复热技术成为上班族的早餐新宠。新推出的荠菜虾仁、蟹粉等创新馅料,更让这道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梁溪区文旅局宣布,即将开放的"无锡味道体验馆"将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民国时期挑担叫卖玉兰饼的街景。
"咬开糯米的瞬间,就像打开了无锡的春天。"专程从东京来寻味的美食作家佐藤由纪子,捧着刚出笼的玉兰饼赞叹。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这道承载着江南人集体记忆的花形点心,正以全新的姿态飘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