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江阴市霞客镇,一座青砖黛瓦的明代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是"游圣"徐霞客的故居。今年正值徐霞客诞辰440周年,江阴市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位用双脚丈量祖国山河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1587年生于江阴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从22岁开始出游,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现今21个省份。他撰写的60余万字《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巅峰之作,更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系统记述地理现象的科学传统。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研究比欧洲早了一百多年,对长江源头的探索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徐霞客的故乡江阴,当地政府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徐霞客故居经过多次修缮,现存三进两院,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故居内陈列着徐霞客使用过的旅行装备复制品、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展品。今年新开放的"霞客足迹"数字展厅,通过三维地图和VR技术,生动再现了徐霞客的旅行路线和考察成果。江阴市博物馆近期还公开展出了馆藏的《徐霞客游记》清代抄本,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观摩。
纪念活动期间,中国地理学会在江阴举办了"徐霞客与中国地理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徐霞客的科学贡献。中科院院士王颖指出:"《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岩溶地貌的记载,其准确性和系统性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证实徐霞客在1637年对广西七星岩的考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洞穴科学考察文献之一。
为弘扬徐霞客精神,江阴市教育局将《徐霞客游记》选段纳入地方课程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跟着霞客去旅行"研学活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还设立了"霞客奖学金",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地理科学和生态保护研究。今年暑假,江阴市文旅局将组织青少年重走徐霞客在江浙地区的考察路线,开展地理科学实践活动。
徐霞客的后人徐建平表示,家族一直珍藏着先祖的手稿和旅行笔记。"这些资料不仅是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科学文化遗产。"他说。据悉,徐氏家族正与江阴市档案馆合作,计划将部分珍贵文献数字化,供研究者使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徐霞客的历史地位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张宏认为,徐霞客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的实践表明,中国古代科学观察与记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和地理学研究仍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