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旅游>正文

哪些高校有汉硕的少干计划

时间:2025-09-28作者:无锡新闻网阅读:5分类:‌文化旅游

  深秋的北京,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姑娘乌云其其格坐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室里,认真地聆听老师讲解汉语语法教学要点。课桌上,摊开着《现代汉语》和《第二语言习得》教材,书页间夹着几张写满笔记的卡片。这位即将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姑娘,正是通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踏入这所语言教学名校的。

  “如果没有少干计划,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在这里学习。”乌云其其格坦言。她的家乡在内蒙古一个偏远的牧区,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在国家专项政策的扶持下,她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心仪的高等学府。

  像乌云其其格这样的少数民族学子,如今在全国多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并不少见。这个专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计划,自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而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领域的应用,则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架起了一座特殊的桥梁。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少顶尖高校都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并且积极参与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都在这一领域为少数民族学子打开了深造的大门。

  这些高校不仅在教学资源上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保障,更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该校针对“少干计划”学生采取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也关注学生本民族文化与汉语教学实践的结合。

  “我们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汉语教学实践,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提供生动注脚。”这位负责人表示。

  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学生叶尔森,目前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在他看来,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我们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又系统学习汉语教学理论,将来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多元文化时,能够提供更加立体的视角。”

  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院为“少干计划”学生配备了专门的学业导师,并组织他们参与留学生的汉语辅导工作。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在招收培养“少干计划”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时,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少数民族学生适当的政策倾斜。在招生环节,各校会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单列招生计划,实行单独划线;在培养过程中,则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学业辅导和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少数民族学生通常具有多语背景,这对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语言经历能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独特案例,他们的文化背景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作用的认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际社会对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也在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既精通汉语教学又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正在考虑开设‘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方向的选修课程,让‘少干计划’学生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透露。

  不过,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特殊挑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部分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提升普通话水平。为此,各高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组织普通话培训、开展一对一辅导等,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吉林大学文学院的一位负责教师表示,学校会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计划”专项辅导,同时也会尊重学生的语言背景,帮助他们将多语能力转化为教学优势。

  在就业方面,“少干计划”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部分学生选择回到民族地区高校任教,培养更多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也有学生进入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文化传播机构,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硕士生黄丽萍,明年即将从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毕业。她计划回到家乡的一所高校任教,“我希望将所学知识带回广西,培养更多擅长向世界讲述壮族文化的汉语教师。”

  教育专家认为,在“少干计划”支持下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正在成为传播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深谙本民族文化,又掌握专业的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在国际中文教育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

  据了解,未来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推动包括汉语国际教育在内的各专业领域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助力他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

  夜幕降临,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乌云其其格和同学们正在为第二天的教学演示做准备。她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敕勒歌》的汉语教学,这首诞生于北方草原的民歌,将通过她的讲解,传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

  “我想让世界听到草原的声音,也想让草原的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向世界讲述自己故事的能力。”乌云其其格说。在她身上,一个少数民族学子的汉语国际教育梦想正在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