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专栏>正文

老无锡的月饼情结:一口酥香半世乡愁‌

时间:2025-04-10作者:孔明阅读:56分类:新闻专栏

    清晨五点半,崇安寺老街的青石板上还凝着露水,"穆桂英"糕团店的后厨已飘出阵阵油酥香。老师傅王建国手持面杖,将水油面团擀成蝉翼般的薄片,手腕一抖,叠出九层酥皮。"少一层都不算正宗无锡月饼。"他眯着眼笑,额角的皱纹里仿佛也藏着酥皮碎屑。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小城,正用一炉炉传统苏式月饼,烘焙着代代相传的中秋记忆。

    百年老灶煨出的团圆滋味‌

    推开三凤桥酱排骨店的门,仿佛跌进时光缝隙。第三代传人周美芬的银丝在晨光中泛着暖意,她正将一勺猪板油拌入椒盐馅:"老底子无锡月饼不搞花头,火腿、葱油、百果、椒盐,四种口味守了百余年。"案头泛黄的账本上,1952年的中秋记录仍清晰可辨:某机械厂工会订月饼三百筒,粮票结算。

    在清名桥畔住了七十年的赵阿婆,每年立秋就守着电话机。"小辈都在国外,但中秋必订家乡月饼。"她摩挲着女儿从悉尼寄来的云腿月饼,摇头笑道:"洋火腿哪有本地黑毛猪香?"据市餐饮协会统计,无锡现存11家百年月饼老号,每年中秋要消耗黑毛猪板油超50吨。

57.png

    三十六道褶里的匠人心‌

    走进惠山脚下的手工作坊,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正在上演"指尖芭蕾"。左手托着二十克油酥皮,右手填入八十克馅料,虎口如莲花开合,转瞬包出三十六道匀称褶纹。"机器压的酥皮像纸板,手作的才有呼吸。"他指着墙上1958年的"光荣榜",当年老师傅日包2000个月饼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南禅寺食品厂的炭火烤炉仍坚守着最后的倔强。厂长陆明掀开铸铁炉盖,二百个月饼在松木炭上跳着"踢踏舞"。"电烤箱三分钟搞定的事,我们宁愿花半小时守着。"说话间,他快速将烤盘旋转15度,这是防止焦斑的独门手法。数据显示,坚持古法烘焙的无锡月饼含水量仅8%,比工业产品低三成,保质期却因此缩短到十天。

    新式月饼冲击下的传承困境‌

    当网红流心奶黄月饼在恒隆广场排起长队时,中山路上的老茶食店正经历甜蜜烦恼。"年轻顾客占比从十年前的七成跌到不足三成。""真老陆稿荐"的第五代传人陆敏摊开账本:2010年中秋日均售出800筒,如今不足300筒。他们不得不推出低糖版,却遭老客吐槽:"没有猪油香还算什么无锡月饼?"

    南长街的"糕糕兴兴"店铺里,"00后"店主小陈尝试着突破。他的实验室诞生了太湖翠竹茶月饼,碧绿茶馅裹着雨前龙井粉,咬开酥皮便溢出江南春色。"老顾客说我们离经叛道,但年轻人觉得这才有无锡味。"这种创新口味今年销量同比激增150%,却仍在传统老字号中引发激烈争论。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无锡民俗博物馆里,1912年的中秋宴菜单显示:四干果、四鲜果之后,必上"酥月一叠"。文史专家指出,无锡月饼的咸鲜风味源自运河商贸文化,火腿、椒盐等食材都与古代漕运密切相关。而今,这些包着历史密码的月饼正通过冷链飞向全球,据顺丰数据,今年发往海外的无锡传统月饼同比增长230%。

    夜幕降临时,寄畅园里的拜月仪式如约而至。白发老者将月饼供于案前,孩童们追逐着玉兔灯。月光漫过运河,流淌在刚出炉的月饼上,那些层层叠叠的酥皮里,藏着无锡人说不尽的中秋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