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专栏>正文

无锡诺奖级人才引才标准引热议:政策创新还是“阳春白雪

时间:2025-04-20作者:无锡梅芳阅读:107分类:新闻专栏

  “莫言来了都不行”引争议‌

  近日,无锡市发布2025年人才引进政策,将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含和平奖)明确列为A1类顶尖人才,年龄要求一般不超过75周岁,引发网络热议‌。网友调侃称“这不是引才,是引天才”,认为该标准过于严苛,甚至“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不符合要求”‌。

  政策背景:从“抢人才”到“抢顶尖”‌

  近年来,无锡持续发力人才战略,连续六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累计吸引46万名高质量人才‌。2025年,当地提出以“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生态圈”为目标,推出“惠·鹏飞”英才计划2.0,强调对顶尖人才的“一事一议”支持‌。此次引发争议的“诺奖条款”正是该市追求“顶尖人才”战略的缩影。

  争议焦点:门槛高还是导向偏?‌

3.png

  “诺奖条款”被指不切实际‌

  网友质疑,诺贝尔奖得主全球仅数百人,且多数集中于科研领域,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存疑。此外,75周岁的年龄限制也被认为与“青年人才储备”的常规逻辑相悖‌。

  配套政策被忽视?‌

  有观点指出,舆论焦点过度集中于“诺奖条款”,却忽略了无锡在青年人才引进中的创新举措。例如:

  设立高校“引才联络站”,推动“候鸟式”招聘向“扎根式”合作转型‌;

  面向海内外选调优秀青年人才,5年引进千余名硕博士,其中95后占比近八成‌;

  教育系统推出“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放宽部分岗位学历限制,强化校企对接‌。

  官方动向:柔性引才与产业适配并重‌

  面对争议,无锡尚未直接回应“诺奖条款”,但近期动作显示其人才战略更趋多元:

  惠山区与无锡市四大区域创新中心签约,推动人才引进与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本地优势产业联动‌;

  优化选调流程,新增“岗前集中培训”“中青班专项培养”等机制,强化人才落地后的成长支持‌;

  扩大海外引才版图,布局16个海外工作站,通过“双招双引”活动吸引国际化人才‌。

  专家声音:平衡“塔尖”与“塔基”是关键‌

  人力资源研究人士指出,无锡的政策争议折射出城市人才战略的普遍困境:既要通过“顶尖标签”提升城市能级,又需夯实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建议借鉴其“选调生靶向匹配岗位”“校企联合培养”等经验,避免“唯头衔论”,强化“以产定才”的精准性‌。

  结语‌

  一场“诺奖风波”让无锡陷入舆论漩涡,却也暴露出城市竞争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深层命题。如何在高标准引才与务实产业需求间找到平衡,或将成为新一轮城市竞速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