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无锡讯
近期,无锡市太湖西岸蓝藻防控治理工程进入冲刺阶段。在宜兴丁蜀镇沿太湖区域,新港藻水分离站、加压控藻深井等设施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施工船、运输船密集作业,预计所有工程将于5月底前完工。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无锡市在太湖蓝藻治理中持续“迈大步”,为守护太湖生态安全注入新动力。
综合治理工程加速落地
拦截与打捞体系升级
无锡市今年新增沿岸输藻管线6.5公里,新建及扩建藻水分离站4座,日处理能力从1.6万吨提升至3.5万吨。同时,新增19艘防控船只,实现蓝藻从打捞到分离的全流程覆盖。
离岸加压控藻技术突破
在离岸2公里水域,3口加压控藻深井正在建设中,每口深井日处理量达17.8万吨。通过70米水体压力破坏蓝藻细胞结构,使其丧失繁殖能力并自然分解,且无需添加化学药剂。配套的“鸡爪型”和“一字型”导流围隔总长52.5公里,形成蓝藻离岸防线。
生态修复助力长效治理
宜兴市通过建设“水下森林”,种植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团氿区域已实现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治理成效与挑战并存
自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以来,无锡累计投入治太资金超千亿元,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超万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实现“无化区”。2024年,太湖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富营养化指数降至历史最低。然而,太湖治理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需持续补短板。无锡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近岸打捞+管网输送”与“离岸控藻+生态修复”的双重防控体系。
专家视角:科技创新驱动治理升级
项目负责人徐晓峰介绍,加压控藻深井等新技术不仅能耗低,还可增加湖体溶氧量,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生存条件。此外,卫星遥感、无人机巡飞等科技手段已应用于蓝藻监测,形成“水空天”立体监控网络,助力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