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部,宜兴市作为无锡市代管的县级市,却存在一种微妙的地域身份认同现象:许多宜兴人在介绍自己时,会强调"我是宜兴人",而非更上一级的"无锡人"。这种文化心理的背后,是历史沿革、经济实力、文化独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历史渊源:从"独立"到"代管"的归属感割裂
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自秦代置县以来,长期作为独立行政区存在。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前,宜兴曾隶属于镇江专区,1983年后划归无锡代管。这段不足40年的行政隶属关系,难以撼动当地人两千余年的历史认同。
"我爷爷那辈人常说,过去去无锡市区要坐半天船,反而是去常州、湖州更方便。"家住宜兴丁蜀镇的老居民周建国告诉记者,"现在虽然行政区划变了,但老一辈的记忆里,宜兴和无锡始终是‘两座城’。"
文化符号:紫砂与方言筑起的身份壁垒
宜兴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其文化符号上。"中国陶都"的美誉、蜚声中外的紫砂工艺、阳羡茶文化,以及接近吴语-毗陵片的宜兴方言,均与无锡主城区形成鲜明差异。无锡市区的锡剧、酱排骨等文化标签,在宜兴鲜少被提及。
"外地人可能分不清,但无锡人讲‘我俚’,宜兴人讲‘嗯伲’,口音一开口就知道区别。"宜兴文化学者陈志明指出,"宜兴的紫砂产业、生态旅游资源,更让当地人有一种‘文化自足感’。"
经济底气:"百强县前十"的底气
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的宜兴,2022年GDP高达2335亿元,超过省内部分地级市。电缆、环保、陶瓷三大支柱产业,以及亨通集团、远东控股等本土龙头企业,构筑了宜兴人"自成一极"的经济自信。
"我们的税收大部分留在本地,城市建设不依赖无锡拨款。"一位不愿具名的宜兴公务员透露,"甚至有人调侃,无锡地铁S2线(连接无锡市区与宜兴)能开建,还是靠宜兴的财政支持。"
民意调查:超六成受访者首选"宜兴人"身份
本报联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62.3%的宜兴籍受访者在初次见面时选择自称"宜兴人",仅有18.7%主动提及"无锡"。在"您认为宜兴是否应脱离无锡"的选项中,41.2%表示"可以考虑",较2015年同类调查上升12个百分点。
"这并非对无锡有敌意,而是现代化进程中‘小城自豪感’的觉醒。"苏州大学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分析,"类似现象在昆山(苏州代管)、义乌(金华代管)等地同样存在,经济强县与其上级地级市往往形成微妙的竞合关系。"
行政逻辑与情感逻辑的错位
尽管在行政档案中,宜兴被明确标注为"无锡市下辖县级市",但情感认同的滞后性始终存在。宜兴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陶都""院士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标签被置于显著位置,而无锡元素仅出现在导航栏的"市情简介"次级页面。
"就像重庆直辖前的‘川渝之争’,行政调整需要几代人更新记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者张莉认为,"但当下更应关注这种认同差异的积极面——它促使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更注重县域特色,而非强行追求‘一体化’。"
未来:多元认同的共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宜兴与无锡的交通、产业联系日益紧密。锡宜城际轨道交通S2线、宜马快速通道等工程的建设,正从物理层面拉近两地距离。但在茶馆林立的丁蜀古南街,手捧紫砂壶的老匠人依然会对外地游客说:"欢迎来宜兴,这里和无锡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或许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身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珍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