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考录取工作陆续进入尾声,一批高校招生计划未能完成的现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记者通过梳理多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征集志愿院校名单发现,招生缺额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结构性特征,这背后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刻挑战。
在东部某人口大省,今年普通类本科批次征集志愿的院校名单长达数十页,其中既包括部分地处偏远的地市级公办本科院校,也涉及数量众多的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无独有偶,在东北和西部地区,一些传统的工科、农林类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的部分专业,也出现了明显的招生计划剩余。这种现象并非今年独有,但近几年来有加剧和扩散的趋势,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元。
首先,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宏观背景。我国适龄高等教育人口总量经过峰值后,开始进入一个缓慢下降的通道。生源总量的减少,意味着高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些在区位、名气、专业设置上不占优势的高校,自然首当其冲。
其次,考生与家长的择校观念日趋理性和务实,“用脚投票”的效应愈发明显。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考生和家长不再仅仅看重一纸本科文凭,而是更加深入地考量学校的综合实力、专业就业前景、地理位置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那些就业率持续偏低、办学特色不鲜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高校和专业,逐渐被考生们冷落。一位来自中部省份的考生家长对记者表示:“现在上大学投入不菲,我们更希望孩子能选择一个将来好就业、有发展的专业和学校,哪怕学校名气小一点,但专业扎实、地域好更重要。”
再者,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使得位于非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天然处于劣势。一位西部某省属高校的招生办主任坦言:“我们学校某些专业的师资和硬件其实并不差,但很多外地考生一听到学校的所在地就打了退堂鼓,我们每年都要花很大力气去做宣传,但效果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和部分独立学院面临的招生压力尤为突出。相较于公办院校,它们通常学费更高,但在社会认可度、师资稳定性、历史积淀等方面往往存在短板。在生源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这些院校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的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此外,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导致部分专业招生遇冷的关键。一些高校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仍在大量开设那些市场需求已经饱和或前景黯淡的传统专业。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却又供给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了相关专业的吸引力。
招生不满现象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而言,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可能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它倒逼高校必须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升质量、突出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需要更加主动地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建立健全高校退出机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有教育专家指出,未来高等教育市场的“马太效应”可能会更加明显,强者恒强,弱者面临淘汰风险。这将促使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立校之本和发展方向。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高校招生格局的变化也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和更理性的决策空间。可以预见,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其最终目标将是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更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场静悄悄的生源争夺战,其结果将深远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