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堂高二物理课上,张老师正用流利的英语讲解着牛顿第三定律。她不仅准确使用了“force pair”“action and reaction”等专业术语,还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拔河比赛中的力学原理。这样的教学场景,如今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新常态。
学科教学英语知识(English for Teaching Subject Matters)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它并非简单的英语与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一套融合语言学、教育学和专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知识体系。记者从多位教育专家处了解到,这套知识体系主要包含四个维度:学科内容语言知识、教学过程语言知识、学术交流语言知识以及文化传达语言知识。
学科内容语言知识是基础层面,包括特定学科的术语体系、语篇结构和表达规范。例如物理学科中的“acceleration due to gravity”(重力加速度)、历史学科的“historical significance”(历史意义)等专业表述。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蔷指出:“教师需要掌握学科特有的语言表征方式,比如数学证明中的逻辑连接词、化学实验报告的数据表述范式等。”
教学过程语言知识则关乎课堂实操。包括课堂指令用语、提问技巧、反馈方式等教学语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语特级教师汤青认为:“优秀的学科英语教师应该像交响乐指挥家,既能用精准的语言传递知识,又能用恰当的语言组织课堂活动。”比如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使用“Let’s break into groups”“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at point?”等引导性语言。
更深入的层面是学术交流语言知识。这要求教师掌握学科领域的学术写作规范、文献阅读方法和学术演讲技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伊娜强调:“这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关键,包括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如何进行学术引用等。”
最具挑战性的是文化传达语言知识。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张文霞解释说:“每个学科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比如西方科学史上的实证精神,人文社科中的批判性思维传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
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英语知识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演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近期开展的调研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需要加强“跨学科语言整合能力”。例如在STEAM课程中,教师需要同时驾驭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领域的英语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时代给学科英语教学带来新挑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阙建容指出:“教师现在需要掌握数字化学科语言能力,包括人机交互用语、在线学术讨论规范等。比如如何用英语指导远程实验操作,如何组织在线学术辩论等。”
师资培养方面,各大师范院校正在创新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推出了“学科英语融合工作坊”,邀请学科专家和语言专家共同指导师范生。东北师范大学则建立了“沉浸式学科英语实验室”,模拟全英文学科教学场景。
实践层面,各地中小学开展了有益探索。深圳中学开发了学科英语分级指标,将语言要求融入各学科教学目标。成都七中建立了学科英语资源库,收录了数万个学科教学常用表达。北京十一学校更创新性地开展了“学科语言周”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学科项目展示。
家长群体对此态度积极。“孩子不仅学到了学科知识,还自然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一位上海家长表示。但教育专家也提醒,要避免过度强调语言形式而忽视学科本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强调:“学科内容是根本,语言是载体,不能本末倒置。”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透露:“正在研制《学科教学英语能力标准》,将从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三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同时,人工智能辅助学科英语学习系统、学科英语云教研平台等新技术应用也在积极推进。
在江苏南通一中的一节生物课上,学生们正用英语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师李薇熟练地引导着讨论,适时提供“somatic cell”“germline”等专业词汇。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出现,见证着我国学科英语教育从“语言工具性”向“学科素养型”的深刻转变。
正如教育学家钟启泉所言:“学科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将是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教学英语知识体系必将不断完善,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