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感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家战略重要支撑的当下,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与高校的遥感相关研究所持续为地理信息、环境监测、国防安全等领域输送关键技术。近日,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学生访谈及行业人士交流,对国内主流遥感研究机构中的导师团队进行了深度调研,力图客观呈现哪些导师在学术引领、育人风格与产业转化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多位导师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负责的指导风格受到学生普遍推崇。例如,李德仁院士团队的王教授,长期从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与智能解译研究,其所带领的课题组不仅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专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一名博士研究生表示:“王老师鼓励我们自主提出科学问题,同时在实验设计与论文写作环节给予极大支持,课题组学术氛围开放而严谨。”此外,该所在卫星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陈教授也备受好评,其团队与欧洲空间局等国际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我国遥感领域的重要人才基地,亦有数位导师口碑颇佳。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刘教授,研究方向涵盖遥感传感器定标与大气校正,其门下多名学生曾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受访硕士生提到:“刘老师非常重视数据的严谨性与成果的落地性,常带领我们深入野外实验一线,从数据采集到模型构建全程指导。”此外,专注于遥感与GIS集成的张教授因平易近人的育人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还积极推动学生参与行业会议,拓宽学术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周教授则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向颇有建树。近年来,其团队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服务于国家生态红线划定与灾害评估,应用价值显著。一名博士后反馈称:“周老师擅长跨学科整合资源,支持学生结合个人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尤其在遥感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给予了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青年导师也逐渐崭露头角。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吴副教授,虽从业时间不长,但已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其团队注重将深度学习与遥感图像分析相结合,学生评价其“指导细致、善于激发创新思维”。而在西南交通大学,从事微波遥感与地质灾害预警研究的杨教授,因长期带领学生参与西南地区重大滑坡监测项目,被学生誉为“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好老师”。
尽管不同学生对“好导师”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共性依然清晰:一流的学术水平、持续的科研热情、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以及对学生的真诚关怀,是构成优秀导师群体的关键要素。此外,不少受访者提到,导师是否愿意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是否尊重学生的科研自主性,已成为如今学生选择导师时的重要考量。
不可忽视的是,遥感技术正经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对导师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研究所正在推动跨学科合作,鼓励导师组联合培养模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研究需求。例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遥感团队已开始与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共建课程与课题,推动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技术视野。
随着我国高分卫星系列、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组网,遥感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优秀的导师队伍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动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将成为提升我国遥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