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档案管理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正经历着从实体柜架到云端数据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网络档案学、数字档案管理等新兴方向应运而生。近日,记者针对安徽省高等教育领域在此方向的布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其专业建设紧扣时代脉搏,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亟需的专业化、数字化档案人才。
纵观安徽省内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将传统档案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明确侧重于网络档案管理、数字档案方向的本科及以上教育,目前主要集中于少数办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其中,安徽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其管理学院下辖的档案学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该专业敏锐洞察行业动态,早已将教学与研究的重心向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前沿领域倾斜。课程体系中不仅包含了《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室模拟、项目实践以及与省市级档案馆的合作实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档案数字化加工、元数据标引、长期保存格式转换以及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全套流程。该校毕业生因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操技能,深受各级档案馆、党政机关办公室、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等部门的青睐。
除安徽大学外,淮南师范学院的相关专业建设也展现了独特的应用型特色。该校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在其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等相关院系中,强化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文档一体化管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教学模块。其培养方案紧密对接中小型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室的建设需求,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省内基层单位培养了大量能够胜任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这些高校的专业建设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是宏大的时代背景与迫切的社会需求。随着“数字中国”、“数字安徽”战略的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遍地开花,产生了海量的电子公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等数字资源。如何对这些呈指数级增长的数字资产进行高效、安全、规范的采集、管理、长期保存并提供利用,成为了各级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这使得既懂档案管理核心理论,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变得奇货可居。安徽省内高校的相关专业正是瞄准了这一巨大的人才缺口,通过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政合作、引进先进教学实验设备,不断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在接受采访时,安徽大学档案学专业的一位负责人指出:“现在的档案工作边界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库房。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会建设和管理‘云端’的档案馆,确保数字记忆的真实、完整、可用与安全,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又充满使命感的任务。”一位正在合肥市档案馆参与毕业实习的大四学生也表示:“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比如OAIS参考模型、四性检测、区块链存证技术,在实习项目中都有了真切的应用场景,让我对职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尽管开设此类专门方向的高校数量目前尚不众多,但它们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为安徽省档案事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其培养的毕业生正活跃在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大学图书馆、党政机关文秘岗位以及华为、科大讯飞等大型企业的知识管理部门,成为守护江淮大地数字记忆的中坚力量。
放眼全国,网络档案学、数字档案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兴未艾。安徽省依托其作为长三角重要成员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区位优势,其高校在该领域的专业建设不仅服务于本地,更辐射周边,贡献于国家级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与需求的演进,相信会有更多安徽高校加入这一行列,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共同编织更加牢固、智慧的数字时代记忆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