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专栏>正文

华西村:转型阵痛中的 共同富裕 样本

时间:2025-04-10作者:孔明阅读:26分类:新闻专栏

    一、开篇:年货里的民生温度‌

    2025年1月,江苏江阴华西村龙凤广场上,3.2万份年货陆续发放至村民手中。大米、酱油、非转基因大豆油等物资均由村集体自产,村民感慨“这是实实在在的绿色食品,更是村党委的关怀”‌。这一场景延续了华西村“有福民先享”的传统,尽管近年来经历债务风波,但民生保障始终未缺席‌。

    二、昔日辉煌:集体经济的“乌托邦”‌

    上世纪90年代,华西村以“共同富裕”闻名,成为全国首个户均存款超百万的村庄。村民住别墅、享免费医疗教育,村集体通过钢铁、纺织等产业积累财富,2010年甚至斥资30亿元建造328米的龙希国际大酒店,楼顶金牛价值3亿元‌。经济学家评价其“展现了集体经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潜力”‌。

52.png

    三、危机爆发:债务重压与转型阵痛‌

    2020年后,华西村因钢铁产能过剩、环保政策收紧及过度投资陷入困境,总负债一度超400亿元,人均负债约1300万元。决策依赖“强人政治”、非理性投资(如仿制景点)及金融投机失利加剧危机,村民理财挤兑事件更引发信任崩塌‌。

    四、破局之路:从钢铁到芯片的产业突围‌

    近年,华西村通过出售钢铁厂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江阴联华基金)优化债务结构,资产负债率从70%降至50%以下‌。同时,布局半导体产业,2018年投资的光芯片技术因人工智能爆发成为新增长点;金融领域在上海成立投资公司,吸纳专业团队运作资本;旅游业则凭借“微缩世界景观”及年货营销回暖‌。

    五、民生坚守与争议并存‌

    尽管分红比例从30%降至0.5%,村民仍享有免费住房、医疗及教育。2025年春节期间,村集体发放年货、推进自来水改造等工程,持续改善民生‌。但部分村民对“家族式管理”及转型速度提出质疑,舆论场呈现“毁誉参半”的局面‌。

    六、未来:在改革中寻找新平衡‌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表示,将“高举共同富裕旗帜,推动发展更稳健可持续”‌。学者指出,华西村的转型是中国乡村经济从粗放扩张到精细化运营的缩影,其成败关乎集体经济模式的现代适应性‌。

    这场从“天下第一村”到负重转型的历程,既是中国乡村发展史的鲜活注脚,也为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提供了复杂而真实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