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持续优化与调整,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在本科及研究生招考中对数学科目的考核要求出现显著变化。一批知名院校在特定专业领域逐步弱化甚至取消数学作为必考科目,这一动向引发教育界与考生家庭的广泛关注。
这一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多位教育研究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高校选拔机制的多元化改革是推动这一变化的核心动力。以人文社科、艺术设计、新闻传播为代表的学科领域,正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与文化素养,而非统一的数理能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某副教授表示:“分类选拔、因材施教已成为高水平人才选拔的新方向。数学能力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所有学科的门槛。”
事实上,不将数学列为必考科目的院校覆盖面正在扩大。除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传统艺术类强校外,不少综合性大学也在部分专业推出相应政策。例如,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在“强基计划”中明确不设数学笔试,转而强化面试与人文素养评估;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传播专业在研究生推免环节,亦将考查重点放在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研究潜力上。
师范类院校同样展现出灵活调整的态势。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在部分招生通道中取消数学考试,改为综合素质评价;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史类专业则通过书面写作与材料分析等方式替代传统数学测试,更加聚焦学科特质与学术潜质。
这一政策转向背后,反映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有专家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细化,过度强调数学可能掩盖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杰出才能。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在特定领域能深入挖掘、产生价值的人,而非全科均衡却缺乏特色的‘标准化’考生。”
不过,这一趋势也引发了部分争议。反对者担忧,完全取消数学考核可能导致学生逻辑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的缺失,尤其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数理素养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基础要求。对此,支持政策的招生工作者回应称,不考数学并不等于不重视数学,而是将考核权交给院校与专业,由其根据培养目标自主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不设数学考试的专业中,考核方式也并未变得简单。多数院校通过加强专业笔试、增设主题论文、开展小组讨论或组织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新闻学专业的招生中,以时事评论、新闻稿件写作为核心考查内容;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则强调作品集评审与现场创作。
对于考生而言,院校政策的调整既意味着更多选择,也要求更清晰的自我定位。高三学生张晓怡表示,自己擅长文史却不擅长数学,因此更关注不考数学的专业,“这让我能更专注地准备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而家长群体中则有人肯定这种改革:“孩子的天赋各不相同,多元录取才是公平的体现。”
纵观全球,高等教育入学评价体系的专业分化已是普遍现象。牛津、剑桥等高校早已实行按专业选才,不同学科设置差异化的考核内容。国内高校的探索,既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应,也是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迈向“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步。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高校加入调整考核科目的行列,推动招生政策与专业需求更紧密结合。这一变革不仅关乎考试形式,更触及人才观念与教育公平的深刻议题。正如一位资深教育政策研究者所说:“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尽其才,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梦想。”
在多元入学的浪潮中,不考数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捷径”,而是高校赋予特定学科的选择权,更是对人才定义方式的一次重新审视。而这,或许正是中国教育走向成熟与细分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