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召开的法理学前沿问题研讨会上,多位知名法学学者围绕“法理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发展与创新”展开深入讨论,引发了学界对法学方法论体系的重新审视。与会专家指出,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全球法学对话的深化,法理学研究方法正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化和技术化的新特征。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传统法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三大范式。价值分析方法聚焦法的应然层面,通过对自由、正义、秩序等核心价值的辨析,构建法的正当性基础;实证研究方法则关注实然状态下的法律运行,包括规范实证主义和社会实证主义两种路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考察法律制度的演变轨迹,揭示法的发展规律。这三种方法共同构成了法理学方法论的“铁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法理学研究方法正在突破传统框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交叉学科方法的运用,使法理学研究呈现出更强的解释力。通过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的形成机制;借助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能够深入把握基层法治实践的真实样态。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更催生了“法律认知科学”“计算法学”等新兴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特别强调了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我国法理学研究正在经历从“书斋法学”到“实践法学”的转型,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学者能够准确捕捉立法实施效果和司法运行状况。例如通过对裁判文书的量化分析,可以揭示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规律;通过针对法律职业群体的深度访谈,能够理解法律理念与实践操作的互动机制。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新技术方法正在重塑法理学研究范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新型法律问题,更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海量法律文本进行智能分析;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能够构建新型法律证据体系。这种技术驱动的研究方法创新,正在形成“法律科技”这一全新研究领域。
在全球比较视野方面,比较法研究方法展现出特殊价值。多位学者指出,通过对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既能把握法治发展的共性规律,也能深刻理解中国法治道路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民法典实施、司法体制改革等重大法治进程中,比较研究方法为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方法论的自觉是法理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法理学研究需要坚持多元方法并重的思路,既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研究方法的价值,也要积极吸纳新兴研究方法的优势。特别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中,需要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历史比较、实践调研等多种方法,全面把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本次研讨会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法理学研究正在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方法论体系。这种方法论上的自觉与创新,不仅将推动法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更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理支撑。随着研究方法论的不断完善,中国法理学有望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影响力的学术范式,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据悉,全国多家高校法学院正在推进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强化学生对多元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方法论训练层面的革新,将为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