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厦门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大类招生培养机制已成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突出亮点。这一制度不仅顺应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育人理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专业选择空间与更广阔的发展路径。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为一个招生类别,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选择大类而非具体专业。学生入学后经过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学习,再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学业表现,结合学校资源条件进行专业分流。厦门大学自实施这一模式以来,已逐步构建起较为成熟的大类培养体系,目前覆盖了绝大多数本科专业。
具体来看,厦门大学的大类设置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与整合的特点。例如,人文科学试验班涵盖了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试验班则包含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向;而工程技术大类整合了机械、航空、材料等多个工科专业。此外,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分别按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进行招生,学生可在院内自由选择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细分方向。这种设置既保持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打破了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为学生建构跨学科视野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类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延迟专业选择、强化通识教育。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系统性的通识课程训练,包括人文素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模块。同时,各大类平台课程也逐步展开,帮助学生建立宽厚的学科基础。例如,选择“数理科学大类”的学生需共同修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核心课程,而后再根据兴趣分流至数学、物理、统计学等不同专业。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系统的学业指导与专业认知教育,各学院会定期开展专业介绍讲座、教授面对面、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帮助学生理性选择未来方向。
专业分流作为大类培养的关键环节,厦门大学建立了较为科学的选拔机制。分流一般在大一结束或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依据学生志愿排序和学业成绩,同时兼顾特殊专长与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通过透明的规则设计和多次志愿征集,尽可能保障学生选择权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一位刚完成分流的2022级本科生表示:“高中阶段对专业的了解往往比较有限,通过一年的大类学习,我对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终选择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这个过程更加理性从容。”
大类招生制度不仅对学生有利,也推动了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各专业需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科特色来吸引优秀生源,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同时,这一模式也促进了跨院系课程共建与师资整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厦门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正进一步拓宽大类覆盖范围,并探索“主修+微专业”、“主修+辅修”等复合型培养路径,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通道。
从长远来看,大类培养契合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具备跨学科背景、适应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正日益受到社会青睐。厦门大学通过大类招生与培养,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需求,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项持续深化的改革,大类招生机制仍在不断完善中。厦门大学将继续优化分流标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探索不仅反映了高校招生与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